這篇開始嘗試避免落落長的碎碎念風格,
一、什麼時候應該使用內閃?
1. 主體背光,避免主體一片黑
2. 消除雜色光對主體的影響,如室內易拍出黃臉婆、藍臉怪
3. 增加主體反光增加質感,如寶石、油脂多的食物
這次的重點擺在第二小項,試著在不需要瞭解一堆公式原理的前提下,利用簡單的邏輯還有手邊的小DC做出「壓光」的技巧。如果抱持著「打破沙鍋問到底,還要問那隻鍋子到底在哪裡」的優良學習心態,GN值的公式孤狗滿街都是,敬請自行查閱。
二、壓光的功用是什麼?
1. 保留現場燈光氛圍。
2. 還原主體顏色(膚色),一般如果不調白平衡,背景跟人容易黃成一片,但調整後整張照片就失去原本場景的氣氛,這時候利用內閃就可以幫我們在兩者間找到一個均衡。
3. 壓低背景曝光度。依降低的亮度可以有許多不同的功用,比如說可以讓藍天更深、白天拍成陰天、降低雜亂背景對照片的影響,或是保留更多背景細節等等。
三、該如何壓光?
為求簡單說明,以下說明都是以自動模式(全自動、光圈先決、快門先決、程式設定)為主,如果明白光圈快門的原理而主要以M模式為主的同學應該可以自行轉換邏輯。你會發現拍攝過程基本上就是不斷的try and error,請不要懷疑,就算是職業人像攝影師手持上萬元的閃燈測光器一樣會經過這樣的流程才能找到自己心中最完美的曝光。經驗會讓這流程加快,但這仍是無法避免的過程。
場景說明:餐廳內拍攝人像
Step 1. 稍為構圖一下找到想要的拍攝角度,直接拍攝一張。
Step 2. 觀察背景的亮度,如果想讓它暗一點就調低EV值,想亮一點就增加EV視情況而定。
Step 3. 將閃光燈調整到「手動」,選擇最低的數值(通常是1/64)拍攝第2張。如果是像Nex那種無法調整的閃光燈也無所謂,後面會說明有哪些調整的方式。
到這邊為止都算準備工作,在吃飯聊天間就可以邊做,不需要老佛爺
Step 4a. 主體過暗。這時候我們有幾個選擇,
1. 手動增加閃燈出力(往1/32、1/16...調整)。
2. 縮短拍攝距離。 之前有人把閃燈比喻成潑水,愈近被潑到的水就愈多,也就更亮。
3. 拉高相機ISO。在無法調整閃燈出力的情況下可以用後兩者來做調整。(請記住我們是用自動模式,只要維持剛剛調整的EV值,剩下讓相機去傷腦筋就好)
Step 4b. 主體過亮。一般比較容易遇到的是這個狀況,一拍完發現老佛爺臉色發白,一副就是跨丟貴的時候,你就知道慘了。不解決你回家真的會跨丟貴打人。
1. 增加拍攝距離。這個狀況比縮短好的原因是不會影響構圖,只要回家把多餘距離的部份裁掉,我們就可以有一張正確曝光、構圖的照片了。
2. 利用手邊的紙巾、白紙擋在閃燈前降低閃燈量,如果變太暗再手動增加閃燈出力,同4a。
3. 降低ISO。太暗可以拉高ISO,那太亮總可以減ISO吧?理論上沒錯,但要記得室內拍攝通常在使用最大光圈找到安全快門時,ISO通常已經沒有再降的地步了。如果在其他狀況再考慮這個調整方式。
Step 5. 確定好增減EV及閃燈出力,恭請老佛爺擺pose笑一個。拍完收工。
內閃NG大忌。因為內閃只能從正面直打,因此有2個要注意的小地方:
1. 主體需維持在同一個平面。前面有提到打閃燈像潑水,如果手往前伸到在身體前面許多,手就會比臉白,除了後製修掉外別無他法。
2. 最好拿掉眼鏡等反光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